让课堂追问追到“点”上——备课杂谈之七十八
更多教师备课精彩内容,请点击阅读
(图片选择网络)
让课堂追问追到“点”上
——备课杂谈之七十八
袁建国
课堂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,拓宽思维的广度,增进思维的深度,锻造思维的强度,备课时我们应该重视课堂追问的设计。课堂追问可以预设,但因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预测性,所以对教师的挑战也非常大。若要实现高质量的课堂追问,必须使追问问到“点”上。
一、突出重难点
教师是否能够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被称为课堂教学的“双标尺”。围绕重点、难点进行的课堂追问,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、深入和明确,可以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和丰满,使教学难点更加清晰和透彻。
以初一历史上册第八课《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》为例,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难点,直接从生产力、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,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,需要教师做好铺垫,创设情境,从“战国的含义是什么?”“战乱时代如何避免厄运?(发展经济)”“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?他们是否有积极性?(没有人身自由,没有劳动所得,也就没有任何积极性)”“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给努力带来了什么?他们是否有积极性?(努力工作,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收入,因此积极性更高)”一步步追问,就会有效地回避了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,既突出了重点,又突破了难点。
二、抓住盲疑点
课堂上能够讲清疑点、扫除盲点,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。教师根据学情,紧紧抓住疑点和盲点展开追问,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向问题的纵深处探索,引导学生分析其疑惑的原因所在,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瓶颈,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。
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十册《百分数的意义》一课为例,课始,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带有百分数字样的衣服标签、饮料瓶子、药品盒子、报纸杂志等物品。其中一个学生汇报:“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.8%。”
教师顺势追问:“这个49.8%表示什么意思?”
生1:49.8%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,进了49.8个球。
(教室里一片哗然。教师笑了笑,没有评价,而是把目光投向全班学生。)
生2:怎么能有0.8个球,应该表示姚明大约进了49个球。
生3:用四舍五入法,姚明投了100个球,大约进了50个球……
(学生面面相觑,一时陷入困惑。)
教师又追问:“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?”
生4:49.8%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0个球,进了498个球。
(学生茅塞顿开,似乎觉得解决了0.8个球的问题。)
教师再次追问:“刚才这个学生用了一个词‘如果’,用得非常好,大家想一想,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,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?”
生齐说:肯定不是!
教师追问:“那么命中率49.8%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?”
生5:命中率49.8%这个数,是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,不表示具体的量,所以不能说投中了49.8个球……
在这个案例中,“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.8%”这一信息,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,产生了知识疑点和盲点,教师抓住这一认知冲突,通过阶梯式追问,引导学生争论,产生自悟,最终达成共识——49.8%只表示中球的个数和投球的个数比的关系,不表示具体数量。在教师的追问下,质疑和解疑自然舒缓、水乳交融,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三、选准切入点
课堂追问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,如果把握不好时机,超前则没到火候,滞后则已经冷却,因此教师应该在时空上全方位掌控课堂,选准追问的切入点,使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发生顿悟和飞跃。
从课堂教学流程来看,可以在导入的时候追问,使课堂顺利展开,直指教学核心;可以在交流的时候追问,使课堂充满智慧,激活学生思维;可以在总结的时候追问,使课堂更加深入,提高思维质量;可以在练习的时候追问,与生活紧密结合,使知识落到实处。
从课堂教学细节来看,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追问,使学生印象深刻;可以在认知冲突的地方追问,使学生重新建构;可以在回答精妙的地方追问,使学生得到激励;可以在缺乏思维深度的地方追问,训练思维品质;可以在产生歧义的地方追问,教给学生方法。
四、挖掘生长点
教师充分利用追问对象的灵活性、追问时机的准确性、追问内容的贴切性、追问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,设计出恰到好处的追问,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。
以追问对象为例,既可以追问同一名学生,同一个小组,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转而询问其他的同学,其他的小组,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身上索得多种答案,让学生之间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。
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《搭配中的学问》——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2件上衣和3条裤子的搭配方案。
生1:我是用连线的方法解决问题的。
生2:我是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。
生3:我是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的,2 × 3 = 6种。
解决搭配方法的问题,按要求学生只要掌握连线或列举的方法就可以,但第三名同学受到前两名同学的启发,用列式的方法加以解决,作为思维层次来讲更加高级,于是教师马上追问:“你们能听懂他的发言吗?”短短的一句追问,就成为了这节课新的生长点,让学生茅塞顿开、豁然开朗。
五、把握平衡点
课堂教学是由围绕教学目标预设的系列问题与临时生成的课堂追问,有节奏地整合穿插而形成的一个由浅入深、由此及彼的严密的流程,若要实现流程的和谐统一,教师必须把握好每个细节的平衡点。
从追问的内容来看,要掌握“从学生中来”与“到学生中去”的平衡。“从学生中来”,追问就是“有源之水”,“到学生中去”,追问就是“有根之木”,掌握好了平衡,追问就能恰到好处,水到渠成,既能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,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。
从追问的方式来看,要掌握外显追问与内在思维的平衡。教师的追问往往是外显的,但由追问而引发的学生思维则是内在的。不能引发学生内在思维的追问,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,应当毫不客气地“删除”。
从追问的对象来看,要掌握尊重个性与面向全体的平衡。班级教学,学生的个人基础与认知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,因此,追问对象的选择,成了衡量教师课堂智慧的标尺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,让课堂追问恰当地发生在适合的学生身上,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、获得成功的机会,做到既能尊重个性,又能面向全体。
总之,课堂追问是否高效,应该以上述几个“点”作为衡量标准。高质量的课堂追问,可以使学生既知其一又知其二,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度;可以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,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,使学生思维具有广度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真正的课堂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。”追问追到“点”上,便是这个“王国”的有力保障。